我一再強調(diào),在竇材先生的思想中,要扶陽有兩組穴位,一組是扶先天之陽,也就是補腎陽的穴位,包括關(guān)元穴、氣海穴、涌泉穴;一組是扶后天之陽,也就是補脾陽的穴位,包括命關(guān)(食竇穴))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。
這部分介紹的就是中脘穴,它是強化脾陽(后天之本、后天之氣)的重要穴位。中脘穴不僅僅是胃的募穴,它還是八會穴之一,中醫(yī)認(rèn)為“腑會中脘”,意思是說腑之氣的最重要集中點就在于中脘穴。
“
中脘位于臍上4寸,但其實臍上4寸比較不容易定位,我的老師倪海廈先生使用的定位法是比較簡單的,他是先找到心蔽骨(胸骨劍突),也就是在我們的胸骨體下端,那個點到神闕(肚臍)連線的中點就是中脘穴的位置。這種取穴方法會相對容易些。
上點:胸骨體的下端。
下點:肚臍(神闕穴)。
中點:中脘穴。
中脘在《扁鵲心書》中被提及多次,它不僅是補脾陽的大穴,還有很多其他特殊用法。以下是書中用到中脘的對應(yīng)癥狀:
1.拉肚子:下利、水泄、霍亂等,“腑會中脘”表示上消化道的問題可以用中脘穴處理,所以當(dāng)患者在拉肚子的時候,可以灸中脘穴。
2.心下痞:“心下”就是胃,“痞”就是不舒服,所以心下痞就是指胃覺得不舒服。我們把討厭的人叫“痞子”,同樣的道理,心下痞的意思就是心下不舒服。因為胃在心臟的下面,所以叫心下。心下痞一般是胃腸道的問題,還是可以用灸中脘來解決。
3.腹張:腹脹就是肚子脹起來。腹脹的時候也可以用灸法在中脘穴上灸,不過有時候也要根據(jù)病情的虛實來決定用針法還是灸法。
4.嘔吐。
5.小孩子驚厥:小孩子驚厥指的是有些小孩子白天玩得太高興了,然后被人不小心嚇到,導(dǎo)致晚上會有受驚害怕的現(xiàn)象。這時候我們可以灸中脘穴,他就會緩和過來。
6.昏倒、昏厥:昏倒后除了一般的急救之外,我們也會灸中脘穴,有助于患者恢復(fù)。
7.下肢無力:腳沒有力,一般來說就是肌肉無力,而脾主肌肉,所以是脾胃的問題,也可以灸中脘穴。
8.背部僵硬:背部僵硬為什么灸身體的正面呢?因為任脈與督脈是相通的,所以灸中脘穴對于背部僵硬也是會有幫助的。同時背部肌肉僵硬的治療思路還用到了“脾主肌肉”這個觀念。
9.全身的肌肉痙攣、肌肉抽搐:這在前面提到過了,因為脾主肌肉,所以全身的肌肉痙攣、肌肉抽搐的問題,也可以在中脘穴上做灸法。在《扁鵲心書》里面就有提到很多肌肉抽搐、肌肉痙攣的問題,都是用到中脘穴。
10.視線模糊:竇材先生認(rèn)為視線模糊的時候,也可以灸中脘穴,因為增強脾胃功能后,生血就會比較快,生血快,肝血足的話,眼睛就會舒服。所以灸中脘穴可以改善視力,這些都是古人臨床積累得來的經(jīng)驗。
11.產(chǎn)后血暈:產(chǎn)后因為失血多,婦女會暈眩。這時候我們要灸中脘穴,就是補脾胃,強脾陽,脾陽一旦起來,造血能力就變強。而且產(chǎn)后身體虛,虛則要補,就得用灸法。
以上就是中脘穴的運用,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中脘穴作為補脾扶陽的大穴之一,但它本身也有很多其他的特殊用法。
一個人要神采奕奕,消化功能就要好,灸中脘穴可以增強消化道功能,中脘是養(yǎng)生大穴,再配合其他的穴位一起調(diào)養(yǎng),可以與達(dá)到養(yǎng)生抗老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