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、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,又是導致疾病發(fā)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遠在商代我國人民已有了洗滌食具的衛(wèi)生習慣。周代醫(yī)學分四科,其中就有“食醫(yī)”之???。《金匱·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篇》指出:“凡飲食滋味,以養(yǎng)于生,食之有妨,反能為害”。可見祖國醫(yī)學很早就十分注意和重視飲食保健問題,并對其意義有著明確的認識。幾千年來,通過長期的生活、生產、醫(yī)療實踐,并以中醫(yī)理論為指導,具有廣泛之內容,產生和積累了多種方法。本文把它概括為以下十法:
1.調補陰陽:
食物種類雖多,但只有陰陽屬性所偏之不同;人的生理病理活動雖千變萬化,但只有陰陽協(xié)調或失調之兩端。根據這一道理,就可以食物之陰陽調補人體之陰陽。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“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”這里所講的“形不足”,是指人體中氣虛而產生的形體虛弱(人的“陽”不足),于是就可用性能偏“陽”的食物以補養(yǎng)中氣,如姜、棗、豬肚、**肉等(《別錄》:豬肚“補中益氣”,**肉“益氣力”)。這里所講的“精不足”,是指營養(yǎng)不足、精髓虧虛者(人的“陰”不足),于是可用性能偏“陰”的厚味食物以生精補髓,如滋甘類的植物食品,動植油、膏、膠類、肉食蛋類等。至如平常人,應當根據人體陰陽物質的兩方面需要,以達到全面營養(yǎng)的要求。
2.謹和五味:
食物的五味對人體的五臟有密切影響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“是故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則骨以精,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。”說明飲食五味調和,是維持和保證人體生理機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。反之,不能謹和五味,勢必造成某種物質在體內過少或過甚,使之物質代謝失調而導致疾病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“是故味過于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。味過于咸,大骨氣勞,短肌心氣抑…。”這就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謹和五味,注意對飲食的適當調節(jié),以保證人體正常的營養(yǎng)需要和能量供給的重要性。但如果過食肥厚致使?jié)駶崽禑醿壬?、壅滯氣血,反致“高梁之變,足生大丁”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?/span>又如佝僂病、夜盲癥就是由于某些營養(yǎng)物質的缺乏而造成的。這些都應值得注意。
3.以臟補臟:
根據中醫(yī)的藏象學說原理,用動物之臟以膳補人體之臟,如以肝補肝,以腎補腎等。豬肺“療肺虛咳嗽”(《本草綱目》);羊腎“補腎氣,益精髓”(《別錄》)。同時,由于人體五臟對體表又各有“所主”、“開竅”,因此,根據藏象學說還可以通過補臟以達到治“體”、治“竅”的目的。如《千金方》載:羊肝“補肝、明目”,故可用羊肝以治眼病。又如豬腎治腎虛腰痛等,都是其例。動物類食物,屬于血肉有情之品,臨床用之補血生精,這也可屬“以臟補臟”的范疇。
4.膩淡相宜:
為了使飲食在營養(yǎng)成份上既全面而又符合質量,要求飲食清淡和肥膩調劑適當是非常必要的。肥膩食物對增強人體營養(yǎng)固然必要,但多食則又有害無益。《素問·奇病論》云:“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”。因肥甘食物可助濕、生痰、化熱,故多食易變生他癥。如現代認為的過食脂肪能形成高脂血癥,吃大量油膩食物引起膽石癥、膽囊炎、胰腺炎的發(fā)作等,都證實了這一論點。
5.節(jié)其嗜好:
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,特別是節(jié)其嗜好,這是中醫(yī)飲食保健中又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。如嗜食辛辣,可使腸胃積熱而致大便干燥或釀成痔瘡下血等癥。嗜酒、嗜茶太過同樣都會損害人體健康。故《內經》一再強調不能“以酒為漿”,縱其嗜好。
6.食無求飽:
飲食應當以適量為宜,《素問·痹論》云:“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”李東垣又進一步指出:“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。”對此,宋代醫(yī)家婁居中總結了一條經驗,云“食無求飽”。他說:“食物無務于多,貴在能節(jié)。……長不至于飽甚者,即頓頓必無傷,物物皆為益。糟粕變化,早晚溲便,按時華精,和一上下;津液蓄神,含藏內守,榮衛(wèi)外護,邪毒不能犯,疾疹無由作。”當然食無求飽,并不是饑而無度。《醫(yī)門法律》指出:“飲食少則血不生,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,勢必五臟齊損。”如過于節(jié)食,攝入量不足,氣血乏源、五臟受損,就會造成營養(yǎng)缺乏癥或招致他疾,這也是應當注意的。
7.防止不潔:
生冷不潔,可招致腸道疾病,如霍亂病,《千金方》指出:“原夫霍亂之為病也,皆由于飲食,非關鬼神。”張石頑亦謂由“觸犯臭穢”。王孟英已認識到與“污水”有關。又如腸道寄生蟲病,《奇效良方·諸蟲門》指出:“九蟲皆由…雜食生冷甘肥油膩鹵藏等物……或食物瓜果與畜獸內臟遺留諸蟲子類而生。”另外,腐敗不潔的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,《金匱》指出:“肉中有如朱點者,不可食之。”“諸肉及魚,若狗不食,鳥不啄者,不可食。”說明祖國醫(yī)學在飲食衛(wèi)生、防止食物中毒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。
8.寒溫適度:
《靈樞·師傳篇》云:“食飲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。”飲食的過熱過涼對人體內臟也是一種開心和損傷。如胃熱吐血者進熱食,吐血更甚;肺寒咳嗽者食涼食,咳嗽也必然更厲害。《金匱》指出:“食冷物,冰人齒。食熱物,勿食冷水”,“食肥肉及熱羹,不得飲冷水。”這均是對飲食寒熱上的注意。
9.慎守禁忌:
某些食物對某類體質的人有害,或者可助長某種病邪,因此,必須注意飲食宜忌。如《靈樞·五味篇》云:“肝病禁辛,心病禁咸……。”《素問·熱論》云:“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”又如肺勞病人忌辛辣,水腫病人忌食鹽,黃疸病人忌油膩,這已成了普通的常識。
10.三因制宜:
由于天有日月星辰之推移,時有寒暑晝夜之更替,地有東西南北之分布,人有性別、年齡、體質之不同,因而,正確得當的飲食保健,還必須因人、因地、因時制宜,全面考慮。《金匱》云:“羊肉其有宿熱者,不可食之。”“婦人妊娠,不可食兔肉…令子無聲音。”“魚無腸膽者,不可食之,三年陰不起,女子絕生。”這些雖然還值得進一步研究,但說明飲食保健要因人而異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指出:東方之域為魚鹽之地,其民“食魚而嗜咸”;“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”,其多發(fā)病“皆為癰瘍。”說明飲食保健要根據氣候、地理特點加以調攝。
食養(yǎng)療法是中醫(yī)的特點之一,掌握宜忌,調其所偏,是醫(yī)者必須熟悉和加以掌握的。